
近期,大连化物所的实验室里,一盏小黄灯亮了整整两小时。别小看这点光,它背后的电池里跑的不是锂离子点搭网配资,而是带着负电荷的氢——氢负离子,也叫氢化物离子。全球第一块能反复充电的氢负离子电池,就这么悄悄诞生了。

氢负离子有多轻?一个锂离子顶它七倍体重。轻到极致,理论上就能让电池“胃口”变小,装得更多。可几十年来,没人能给它配出合适的“跑道”:电解液得让氢负离子跑得飞快,还得耐高温、不跟电极闹脾气,三条要求同时满足,难度堪比让短跑冠军穿拖鞋跑马拉松。
团队的办法是给氢负离子造一条“高速公路”。他们把三份氢化铈包进一层薄薄的氢化钡里,做成“核壳”颗粒。氢化铈负责高速传导,氢化钡负责稳住场面,室温下就能让氢负离子一路畅通点搭网配资,热到两百度也不变形。

有了跑道,还得有球员。他们选的经典储氢材料——氢化铝钠——当正极,氢化铈当负极,中间夹着刚做好的“核壳”电解质,一块全固态电池就拼成了。第一次放电,正极给出984毫安时每克的容量,相当于普通锂电池的三倍;循环20次后,还剩402毫安时每克,足够让手机撑一天。
更妙的是,氢负离子个头小、电荷密度低,不会长出锂枝晶那种“金属树”,短路风险直接归零。把三块电池叠起来,电压升到1.9伏,小黄灯就亮了。没有钴、没有镍,原料是铈、钡、氢,地壳里随便挖,回收也简单。

下一步,团队打算把电压再抬高,让这块电池不光能点亮灯,还能驱动电动车。氢负离子电池的剧本才翻开第一页,后面还有储能电站、无人机、甚至深空探测器的戏份。也许几年后,你手里的充电宝就装着一股“氢风”。
你觉得氢负离子还能用在哪?留言聊聊,说不定下一个脑洞,就被科学家拿去写论文了。
杨方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